陈星旦:平淡成就光彩


发布人:日期:2008-09-15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我国现有院士仅千多人,约占全国13亿人口的百万分之一。我校校友陈星旦便是其中之一。

陈星旦自小失去父母,由祖母一手带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童年充满磨难和艰辛。但是家庭的贫困、环境的动荡并没有使他向命运屈服,身处逆境却始终不放弃求知,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初中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家里没钱供他去外地继续读高中,正在为难之时,恰逢教育部在不远的永丰镇办了一所名叫“中央技术科”的学校,相当于中专,不收学费和食宿费,陈星旦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该校电机科。1944年毕业前夕,由于日本鬼子进攻湘南,17岁的陈星旦被迫告别了学校和家园,开始了长达2年的逃难生涯。

抗战胜利后,陈星旦回到家乡,并于1946年考入了国立师范学院理化系,攻读物理专业。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陈院士满怀深情:“当时的国师是名师云集,汇聚了一大批有名望的教授和有能力的先生,有廖世承、钱基博、钱钟书等等。他们深厚的学问、务实的精神、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成长以及后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国立师范学院的院长廖世承先生了。廖先生在艰苦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认为一个师范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泛的知识面,这样对能适应中学教育的需要,因此他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极力倡导下,国立师范学院形成了朝气蓬勃的学习风气。在这样的氛围中,陈星旦如饥似渴刻苦勤学,同时也在为人为事上受到了廖院长“万世师表”的强烈感染。宽容坦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成为他践行一生的信条。

由于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令陈星旦深感遗憾的是没有机会读更多的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仍然反反复复地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基本知识,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至今仍然怀念并且感激那段艰苦的时光,从读书中获得了简单朴素的快乐。他常常说,要不是当时在学习上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1950年初,东北招聘团来湖南招人,陈星旦被招聘去了东北科学研究所物理研究室工作,后又调到著名的光学权威王大珩先生所筹创的仪器馆(今长春光机所),一直从事光学研究,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特别是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测试中,他独创的光冲量测试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被遴选为以后历次大气层核爆炸试验必上的测量仪器。由于当时这项研究被定为“绝密”,因此他没有写论文公开发表,也没有申请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奖。但他对此毫不在意,依然一心一意地工作着,把自己交给国家。直到1999年国家召开两弹一星”的表彰大会,他的贡献才为世人知晓,因为他的突出贡献,陈星旦也在这年10月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盛誉之下,陈星旦并没有因此止步,始终坚持兢兢业业地搞研究、做试验。对他而言,“院士”之名意味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把科研进行到底。通过半个世纪的科学实践,他已锻炼成为辐射计量、光谱学、光谱技术和短波段光学研究的专家,在光学应用技术的许多领域,有高深的造诣,曾组织领导了多项重大的科研项目,是我国光学界有影响、有威望的著名科学家之一。    

当院士,当科学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而陈星旦却坦言,这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考国立师范学院,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供他继续读书,正好读师范不要钱;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能够启人心智的中学老师。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农村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最能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所以他义无反顾地走上师范之路。后来从事短波光学研究,也是因为“文革”后的祖国急待重新建设,他怀着报效祖国之心去继续深造。种种无心之举却在机缘巧合下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院士。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面对外界的各种赞誉,陈星旦一如既往地保持淡泊平静,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只是静心做学问。

常常有许多年轻人登门求教,希望从他那里获得成功的捷径;也有学生抱怨自己少了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他说:“搞科学研究,并不一定是高智商的人才能做的。我不觉得自己天资过人,顶多有点小聪明。想要取得成就,天份当然是要有一点,对科学要有慧根,才能准确把握科学的理论和概念,但实力和机遇比天份更加重要。前辈们早就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所以没有长期脚踏实地的苦学,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是抓不住机遇有所成就的。”同时,他看到现在很多学生要么迫于现实压力,想法多多,对学习心不在焉;要么为了尽快出成果,一心钻研新的高深理论,他告诫道:“做学问就要怀有平常心,不能掺有杂念,沉下心来才能把书看进去,学到真东西。学习重在基础,扎扎实实地打好底子,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味求深求新,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夯实基础迟早会垮掉。”科研几十年,他一直坚信,能有后来的成绩都得益于国师学习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一本《普通物理学》翻来覆去地看,反反复复地做,把基本概念和理论弄透彻;此外,无论文科理科的书籍他都广泛阅读,因为文理兼通对科学研究大有好处,既扩充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解决科学难题,不在于理论方法的高深,而是在于巧妙,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艰苦童年一路走到科学前沿,陈星旦总结自己的研究心得就是四个字:“求稳求新”。“求稳”,是科研必需的一种态度,在研究中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心平气和才能更好地思考;它更是一种科学精神,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调查、分析、总结、综合四个步骤的严谨配合,凭主观想象提出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求证。“求新”,就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别人不敢走的路!他好新好奇,喜欢不断挑战:一方面,他不想跟别人一样,当自己研究的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时,就转向别的领域尤其是前人没有做过、别人也没想到的东西,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他还喜欢专门攻克难题,越是别人解决不了的他就越有兴趣,下功夫狠去钻研。

陈星旦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一直活跃在教育界和学术研究领域。因为科学无止境,在坚持不懈的追求中,科学将超越时代,走向水恒。

(文/龚鹏)

上一条:李竹溪:在平凡中追寻幸福的真谛

【关闭】 打印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