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岁人生的精彩


发布人:日期:2021-06-02

——纪念湖师大留学生玛格瑞特·劳什(1920 - 2018) 

【伍云姬】


编者按:  

1985年的冬天,寒风凛冽,作者伍云姬与留学生玛格瑞特?劳什在湖南师大的校园有缘相识。所谓“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作者与玛格瑞特互相学习,并在其帮助下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更进一步认识到玛格瑞特的乐善好施,引之为知己。接下来的几十年,两人共同守护这亲情般的友谊,直到玛格瑞特去世。作者将玛格瑞特在湖南师大学习期间的全部物件转赠给了金宝搏官方188校友总会,希望每个看到这些物件的人都能为这位老人对师大、对中国人的情缘所感动,都能从她精彩的人生中获得某种启示。

 

 

 

 

 

 

作者简介:  

伍云姬,1976年毕业于金宝搏官方188中文系,同年留校教授现代汉语,并从事方言研究。1987年赴澳留学,1993年获墨尔本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墨尔本大学东亚系任教,并继续从事汉语方言的研究, 2007年底退休。

 

 

 

【玛格瑞特 (右)和罗玉,2015年2月于悉尼玛格瑞特家中。油画为本文作者送给她俩的生日礼物。】

 

      1985年冬天,湖南师大校园里出现了一群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在这群年轻人中,有一个自称二十一岁的来自悉尼的老太太,她就是当时已经六十有五的玛格瑞特·劳什 (Margaret Rush)。这些留学生们在师大学习了六个星期,每天上午学习中国语言,下午学习中国文化,如国画、书法,太极等,甚至还去教工食堂学过包饺子。玛格瑞特回到悉尼后,做了专题讲座,介绍了在湖南师大的经历。去年五月,玛格瑞特去世时,家人发现她居然完整地保留着当年在湖南师大学习时的所有物件, 包括日记、信件、笔记、授课资料、作业(其中有一幅书法,一幅画),还有参加大学晚宴的邀请函,师大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她的文章,甚至在长沙购物的发票。而当年艺术系颜家龙先生给她画的肖像以及赠送给她的一幅国画,三十多年来,一直挂在她家的客厅里。  

      玛格瑞特和这群留学生是由AFS交流项目安排到湖南师大的。AFS全称为American Field Serves,是一个由二战时美国成立的战地服务机构发展而来的国际性的组织,宗旨之一是增进国际交流。因为自家孩子的缘故,玛格瑞特和这个组织早在70年代就有接触。那时AFS的悉尼分部已经和美国建立了交流关系,送了好几个学生去美国,包括玛格瑞特的大女儿。而玛格瑞特家成为了悉尼第一个接收AFS美国学生的家庭,一个美国男孩在她家住了整整一年。从那以后,玛格瑞特成为了AFS的志愿者以及终生会员,并于1987年荣获AFS和平奖。  

       玛格瑞特来湖南那年在AFS负责的项目是增进中澳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她跟着这群年轻人到中国,以期对中国有所了解。她的义务之一是为赴澳的年青人寻找能免费提供食宿, 并愿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澳大利亚家庭。她亲自设计选择接待家庭的条件以及注意事项,并把自己家作为一个据点,长期免费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在她家里,有她二女儿送的一个本子,扉页上写着“亲爱的妈妈,凡是在你家小住过的客人,都一定会倍感家的温馨。” 这个本子里记载了从1979年1月23日到2013年10月22日三十多年来317位客人的姓名、地址和简短的留言(在她家住过的实际不止这么多,她常常忘记请人留言)。这些客人有些在她家里住了三五天,有些住了一年以上。在这些客人中间,有43位来自中国,下面是两位中国客人的留言:  

      “虽说远离故土,我却觉得置身家中。” 这是一位云南的老师1989年的留言。  

      “谢谢您的款待。和您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美好,终身难忘。” 一位杭州来的老师在1991年留言道。  

      我也是有幸住在她家的中国人之一,而且住了近一年。那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年。  

 

 


  【玛格瑞特的最后一个生日,2018年2月于悉尼家中】

 

      1985年,我在师大中文系任教,是玛格瑞特的中文老师之一。在她和我的另一个学生,美国人罗玉的帮助下,于1987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到悉尼的第一年,玛格瑞特不但免费提供食宿,还教我学英语,帮我联系读学位的大学,协助我找工作赚学费,并不断鼓励我克服在异国他乡求学的种种困难。当时在悉尼的AFS接待了4个中国的青年英语教师,玛格瑞特不但帮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住宿家庭,还为他们组织了各种活动。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资助这几个中国教师去外地参观学习而组织的一场筹款晚会,筹款的方式是推出“中国晚餐”,共售出110张票,每张25元。我和那四位中国老师给自己在内的近120个人做了八道菜,菜的材料是玛格瑞特根据我们的建议提前采购好的。晚餐后,她还请我们给客人唱了几首中国歌,表演了一段太极拳。一个67岁的老人,为帮助中国的青年教师,从租会场,发广告,到采购食材,组织晚宴,甚至到最后的餐厅清洁,都亲力亲为,让我们十分感动。而这并不是她第一次组织中国晚会,早在86年,她为了我和另外一位老师能赴澳学习,和罗玉一起,组织过类似的筹款晚会。她俩在筹款大会上举着五星红旗的照片,至今我在我的相册里。而那面五星红旗,一直为玛格瑞特所珍藏。  

      玛格瑞特总说她和中国人有缘分。早在童年的时候,她的外祖母家附近住有不少淘金的中国人,他们常常四处兜售自家种的蔬菜,她印象最深的是冬瓜,说澳洲不曾有那么巨大无比,味道鲜美的瓜。她的一位亲戚在政府部门工作,曾为中国淘金工人争取过权益,她清楚地记得,这位亲戚的葬礼有500多名中国人参加。在她的心目中,中国人勤劳、聪明、知恩善报,值得尊敬。  

      玛格瑞特来自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她长期为自己所在的教堂尽义务。75岁那年,她提议为不懂英文的中国教友设置英文学习班,第一年,有16名学生,她给英语班共上了九年课。在这个中国人英语班的影响下,很快有了印度、西班牙、日本人的英语班。  

      在玛格瑞特家呆了近一年后,我转学到墨尔本,但我们仍然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我博士毕业时,她专程到墨尔本表示祝贺;我退休后,每年去悉尼给她庆祝生日。三十多年来,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尤其是她进入老年以后那种优雅积极的的生活态度,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和她通一次话,见一次面,都是一种学习,都给我以新的启示和震撼。76岁那年,她得了肠癌,当医生告诉她这一不幸的消息时时,她很淡定地说:“没事儿,你们说切哪儿就切哪儿。”她自己开车去住院。动完肠癌手术刚出院,她就为防癌研究机构捐款,希望别人不再受这种病痛的折磨。  

      乐善好施是玛格瑞特一贯的风格,她继母去世时,留给她的一份遗产, 她便捐给了麦克里大学做研究资金。她六十多年如一日,参加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资助儿童的计划,按月寄钱,她家的冰箱上,永远贴着她捐助的孩子的照片。  

      玛格瑞特98年的一生过得如此优雅精彩,与她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分不开。  

      1920年,玛格瑞特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六岁进入悉尼卫教工会女子学校学习(悉尼当时最大的私立学校),直到十八岁高中毕业。  

      1938年,玛格瑞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悉尼大学,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得已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转向师范学校。1940年毕业以后,从事残疾儿童的教学。1943结婚后,玛格瑞特主要在家相夫教子,她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除了大儿子夭折以外,其余四个孩子都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1968年,玛格丽特48岁的时候,决定实现早年的愿望,进大学本科学习,主修历史。因为她家住在麦克里大学附近,她选择了就近入学。在大学的四年,除了完成本科的课程以外,还选修了“社会心理学”“人种学(澳洲土著人)”“古以色列”“新圣约”以及世界史。后来,她又决定攻读硕士,主修澳大利亚历史。1980年,她60岁时获得麦克里大学的硕士学位。  

      在玛格丽特的一生中,拿薪水的工作一共不到10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做的志愿者的工作。除了在AFS服务了30多年外,几十年来,她每个星期都到教堂弹钢琴 (她七岁就学钢琴,一直爱好音乐),组织教堂的各种活动。她去世前,每个月都会去养老院里慰问老人,为他们读圣经,弹钢琴,而那些老人,绝大多数都比她年轻。  

      玛格瑞特走得很突然,从发病到辞世只有六个星期。而发病前,98岁的她,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全然不像老之已至。除了每六个星期有人来给她剪一次草,吸一次尘以外,玛格瑞特仍然独居自理。她依然能开车,会摄影,能上网收发邮件,能用手机发信息,仍然早起晚睡,仍然很忙,仍然在做各种公益事业,93岁那年还出版了一本有关地方教堂历史的小册子。  

 

      玛格瑞特逝世以后,她的家人把她在湖南师大学习期间的全部物件赠给了我。想到这些物件对我们师大的校史研究,对中澳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转赠给了师大。很高兴师大校友会同意收藏这批物件,相信每个看到这些物件的人都会为这位老人对师大、对中国人的情缘所感动,都能从她精彩的人生中获得某种启示。  


 


 

编辑:朱元福

责编:邓翃

审核:杨玲

 

上一条:仗剑走天涯的天娇

下一条:雷鸣强:为基层减负增效,帮农民提“素”,让农业提“质”

【关闭】 打印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