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颂 梁艳芳 康俊 通讯员 吴浪波)师大量子楼坐落在岳麓山脚下师大桂花路的背山处,楼前梧桐亭亭如盖,丹桂飘香。刘红荣是这楼里的一员,他衣着朴素、笑容和这秋日的阳光一样,和煦而温暖。
刘红荣致力于电子显微学相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冷冻电镜病毒近原子分辨三维重构方面做出了原创性成果。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面上项目4项,在《Science》《PNAS》等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nce》3篇。2015年9月,他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是我校建校以来科研成果首次登上Science,也是截至当时湖南省历史上第一篇同时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名义在该刊物发表的研究论文。2018年4月,他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院士团队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再次荣登《Science》。他的研究成果被同行誉为“当代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作”“里程碑式的发现”。
近年来,刘红荣先后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担任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冷冻电子显微学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第九、十届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委员、金宝搏官方188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红荣爱党爱国、爱岗敬业。
刘红荣说,党员要践行模范带头作用,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对待工作要认真尽责、勇挑重担。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把师德放在首位,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渊博知识、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刘红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自己入党的初衷就是要做一名好老师。那一年,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经5年,身边很多优秀共产党员深深影响了他,加上平时的学习,使他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考,并逐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情地回忆到:记得当时是在韶山举行的入党宣誓,当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油然而生,那种心灵的震撼和激动令他永远难以忘怀。一诺千金,刘红荣对党忠诚的誓言是他恪守一生的信念。
2009年,博士毕业的刘红荣怀揣着对学术的追求与梦想赴美国加州大学深造,两年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回到家乡湖南,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还不太发达的土地。他扎根在金宝搏官方188的三尺讲台,坚守在他日夜奋斗的实验室,体现了他坚守信念、无比忠诚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辉煌业绩的背后,是他执着的精神和勤奋的汗水。
“不浮躁,不赶时髦,沉下心来做研究”,是刘红荣与师生的共勉。
中学开始,刘红荣就对物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到大学进入物理系学习,研究生阶段又继续进行物理学深造,后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职停薪做了几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但兴趣不是天生的,你必须得去钻研,懂得了它之后,才能对它产生兴趣,兴趣实际上是培养出来的”。别人眼中的天才,其实是他自己努力的回馈,能走到今天,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命运赋予他的选择。诗人顾城曾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来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在科学面前,在未知世界面前,刘红荣是诚实的,探索真理、破解难题是他前进的动力。
不论是他的物理学背景,还是他的交叉学科工作,都属于基础研究的领域,都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时代的潮流把大多数人带向IT、金融,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坚守。前者可以日进斗金,而后者却长路漫浩浩,唯有上下求索之。在这条路上,刘红荣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路上许多的诱惑、干扰,他不为所动。发了五十余篇SCI论文、三篇《Science》论文的他,觉得也不能把在什么级别的杂志发表文章作为目标,用他的话说,“真正的目标是要做出东西,做出成果,有时候在等级稍低一点的杂志上发一篇文章,付出的心血也未必更少”。“佛系”的他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只管乐在其中,其他都是云淡风轻。
如今的刘红荣仍然坚持从早上7:30——晚上10:30的工作模式,无论寒暑,无论节假日。这一习惯已成为他课题组的集体习惯。有时为了获取实验数据,需通宵达旦,需一连数天在暗室中紧盯电镜屏幕。刘红荣并没有觉得辛苦,他为自己的一步步积累和一点点成就感到由衷的快乐。正是这种立足本职,锐意进取,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成就了刘红荣从普通教师到行业领军人才的转身。
作为一名师者,刘红荣对青年师生的扶掖不遗余力。
课题组成员曾松军教授说,他博士期间主要得益于大师兄(刘红荣)的帮助,刘红荣对个人成果毫不存私的解释,奠定了他坚实的晶体学基础和日后的研究方向。从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湖南师大,“因为刘红荣在这里”。来校以后,在基金申报、实验室初期运转等方面更是得到刘红荣教授无微不致的关照,曾松军迅速崭露头脚,独挡一面,创造出一年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一区论文8篇的记录。
刘红荣目前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10名。在学生眼里,工作中的刘老师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生活中的刘老师谦逊平易,没有架子。学生们早已适应了每天15小时的工作节奏,也逐步确立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他对学生说,“千万不要在能够拼搏的时候选择安逸,也千万不要在意和计较眼前的得失,要明白自己真正的追求,能够独立思考,将来才能独当一面”。
刘红荣先后担任了本科生班导师、世承班第一批导师、“周光召班”项目导师。尽管很忙,只要对学生有帮助,他都尽力去做。他带领学生参加组会,提前接受科研训练;要求学生4-5人一组定期去谈话,集体活动必须参加。“刘老师很阳光,很随和”,“他利用班会向我们介绍研究成果,鼓励我们听学术报告,分享他学生时代的苦与乐”,“要求我们学好英语,开阔视野”,他参加红色论坛、创新实验等本科学生活动,传播正能量,激励青年学子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在最有创造力的时候努力去创新。
刘红荣倾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在物理学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学院人才引进的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凝聚态物理方向的带头人,从组建研究团队,整合研究方向,搭建设备平台,召集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影响,刘红荣忙得热火朝天。每逢国家基金申报的时段,为提高年轻教师基金申报的成功率,刘红荣忙得不可开交,他要为课题组及凝聚态物理方向数位年轻教师的申报把关,从召集小型研讨会具体讲解申报注意事项,分享成功经验,到一遍遍地修改申报书,刘红荣不厌其烦,乐在其中。物理学专业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会议、研究生招生等诸多繁杂的事务,他也都在积极地做着“份内之事”。
刘红荣坚持长跑,乐于参加一些文体活动。马拉松比赛,学校气排球、趣味运动会的赛场上,部门工会的活动中,我们也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我尽力”而不是“我保证”,刘红荣谦逊表态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行动践行诺言。刘红荣以坚定的信念铸就着前行的方向,用骄人的业绩引领行业的发展,以质朴的情怀诠释教书育人的天职。
“良禽择木而栖”。刘红荣说,师大这个平台很好,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安静的研究环境,接下来他希望能在学校的帮助下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能够在学术上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