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处供稿)我校特聘教授、国家民委金宝搏官方188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大华所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1840—1949)》,共三卷6册,315.6万字,已由岳麓书社、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12月出版。
该著是郑大华教授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30余年的成果结晶,也是国内外第一部个人著多卷多册中国近代思想通史著作,其第一卷和第二卷为郑大华独著,第三卷由郑大华提出写作大纲后与俞祖华合作撰写,最后由郑大华修改、统稿和定稿。该著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特別重大课题“中华思想通史”的阶段性成果。王伟光先生作序,称该著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精品力作”,并从五个方面给予肯定。
第一,该书提出,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重视对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代、生命历程、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的研究,搞清楚某一思想或思潮赖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考察思想家与其时代、思想的产生与物质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思想之所以产生于这个时代,而不是那个时代,是由这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决定的;而在同一历史时代的背景之下,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思想家,又与思想家们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该书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由中国近代面临的时代主题决定的。中国近代面临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要反对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下解放出来;二是要反对封建主义,以实现社会进步,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就是各个不同时期的人们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以及两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哪些思想、观念和主张,这些思想、观念和主张提出后对社会产生过哪些影响,以及是通过什么途径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若干规律。这是该书一大创新。
第三,该书还提出,必须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或整体的)观点考察问题,一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二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三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统一的、有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并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思想家的思想与人民大众的思想、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思潮史研究与思想家研究之间的关系。该书还较多地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对思想和思想家进行前后(纵向)和左右(横向)的比较。这些都为我们研究中华思想通史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第四,除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外,该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源、发展动力、历史分期、研究体例、研究内容、研究观点等方面也多有创新,比如在历史分期上,该书没有采纳一些思想史研究通常采纳的以政治史分期为分期的做法,而是依据思想史自身发展的逻辑,将中国近代思想史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5年《新青年》创刊之前为第一个时期;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为第二个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三个时期。当然,考虑到论述的完整性,有时对某一事件或某一思想、思潮的论述又必须跨越上述分期,延续到了下一个时期。这一分期法与以往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系统著作中的分期存在着明显不同,学术界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是这一分期法突出了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以及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这两大历史任务,强调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在学术上有其合理性,完全可成一家之言。尤其是该书“结语”总结出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留给今人的五个方面的“启迪”,这是其他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都没有的,很有新意,具有“知古而鉴今”的现实意义。
第五,该书另一大特色,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该书文笔十分清新流畅,深入浅出,如行云流水,可以说是本人近年读到的文字功底深厚的学术著作之一。作为目前国内外第一部个人著多卷多册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该书避免了多人合著经常发生的作者水平不一、观点不一、文字表述不一、行文风格不一、前后衔接不一等问题的发生,真正做到了观点、文字、风格等方面的“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