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兰:关注残障人士 从心开始

来源: 日期:2016-05-25浏览次数:

(作者:潘小花)当我们抬头就看见阳光时,便以为世界上再没有了阴霾;当我们恣意绽放脸上笑容时,便以为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当我们行走在校园时,便以为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在尽情地享受青春。殊不知,在城市的边缘,在开福区的“怡智家园”中,还有着那么一群被称作“大孩子”的人。他们本应和我们一样,可以纵情地享受生活和人生。可他们偏偏被上帝遗忘了,有些人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有些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声音传达给这个世界,有一些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有困难。他们又是过着怎样一种与我们不同的生活呢。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为此,我们采访了怡智家园负责人陈平兰老师。

陈老师是2010开始从事怡智家园工作的,至今已有三个年头。陈老师说,当初自己也没想到会从事这一项工作,只是出于好奇,想进一步接触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可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渐渐发现自己也被他们的真诚,善良,单纯的心所触动,所感染。

怡智家园的学员当中最小的14岁,最大的却超过30岁,年龄差距很大。每个人的精神状况不同,智力也都不一样。那么,在怡智家园中对那些学员是如何设置课程的呢?陈老师告诉我们首先是要与学员进行交流,让学员们感受到关爱。渐渐地,学员们会开始信任你,亲近你,听你的安排。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学员们的具体情况安排合适的课程。比如说对于那些需要提高语音能力的就专门练其发音与表达能力;需要规范规矩的,就用纪律进行约束等。老师们在很认真地教他们东西时,他们不太感兴趣,学的又很慢,一样东西要重复教很多次。“那么,在教学员们学新东西时,会心烦么?”“心烦是难免的。不过,当同样的问题他们一犯再犯的时候,不需要一定纠正,慢慢让他消退或者出现次数更少就行了,主要是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改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

“学员们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你们老师又是如何对待学员们的这种心理的呢?”陈老师说,学员们因自身的原因,对精神方面的鼓励或支持不是特别懂,但他们会有感受,他们会凭感觉知道你对他们好而觉得很开心。只有极少数的学员们有消极情绪。大部分学员是信任老师的,他们有什么事就和老师说,老师想办法与他们一起解决。在采访中,陈老师强调说树达的志愿者极具有爱心,积极行动并不断的想办法与学员拉近距离,很受学员们的喜欢。志愿者的到来对某些学员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志愿者的到来不但可以一对一地教学,还能让学员们见识更多不一样的人群,丰富他们的生活。学员们都非常期盼志愿者的到来。另外,志愿者的到来,给怡智家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人手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型活动开展方面,更为机构增加力量。志愿者人群的扩大,对于社会来说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带动身边的人群,而且对于刚兴起的公益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在校的大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后,因接触过公益,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志愿继续充当志愿者,社会对于公益的整体观念会逐步改变,这便是一种爱的传递。”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采访尾声,陈老师期盼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可以带动身边的人群,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把这一份爱传承下去。

编辑:潘小花

审核:党委办公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