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矢志一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美术学院近年来发展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李洋 盛夏时节,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复评结果揭晓,我校美术学院捷报频传,共7个门类18件美术与设计作品入选,包括水彩·粉画7件、综合材料3件、中国画3件、油画2件、艺术设计1件、雕塑1件、连环画1件,其中2件作品为进京作品。同时,师生受邀在2024海峡两岸(湖南)青年交流发展大会中展示湖湘文化创意成果。不断刷新的数据,是近年来美术学院扎根中国、瞄准国际、矢志一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美术学院秉承“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坚持“大美术”的学科发展模式和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增长点,推出催人奋进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湖湘美术人才高地新样本,主动为服务国家和湖南重大战略需求贡献高校美术力量,不断“出彩”“出圈”。
筑巢引凤,积极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学院聚焦“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引进总体观念与评价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发挥“筑巢引凤”优势,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面向“文化+科技”全产业链中的关键、交叉、融合环节进行重点引才,以才引才,引才聚智,形成“滚雪球”式引才效应。
依托“万人计划”“芙蓉学者”“潇湘学者”等特聘教授计划和创业扶持、人才培育、服务保障等“一揽子”人才政策,国际学术期刊Raw Vision特约编辑科林·罗德(Colin David Rhodes)教授、国际知名交互式人工智能平台深红(Deep red)的开发人黄建龙(Kelvin Kian Loong Wong)教授、中国美术批评界的领军人物尚辉教授和专职青年外教麦石·哈维尔(Maxime Harvey)、尤斯特·德·诺伊(Joost De Nooy Cedric)、艾米·凡·蒂尔(Van Thiel Emmy)等海内外名师大家和青年英才全职加盟学校,给美术188金宝搏app下载和学科建设带来巨大的支撑和提升。
既要引得了“才”,更要留得住“才”,用得好“才”。学院依据相关人才政策,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落实工作,在学术、财务、人事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设身处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实现人才引进与配套条件建设的无缝对接。
人才集聚推动事业“突围”。近年来,美术学科实现了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的突破,筹建了“人工智能创意实验室”并获批“数字艺术产品创新工程领军团队”,策划了2020-2023年度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意象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等系列重要艺术展览与活动,外派教师担任Graduate360°年度毕设奖等重要国际赛事评委,建立了Dynamic Festival Identity Design线上展厅,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的参展作品数量显著提升,在《美术研究》《中国美术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开设专栏……
用才也要育才,既要“引进来”,更需“走出去”。学院在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的同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想方设法建平台、扩通道,为青年教师访问学习、实验创作、国际交流创造导向精准、开放多元、灵活柔性的人才团队培养与服务机制。近年来,学院共派出15位美术教师赴英国普利茅斯、米兰理工、香港理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知名院校从事访问学习,9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其中,青年教师代表谭建明荣获国家“万人计划”、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人才称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美术学科全职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家、青年外教、优秀青年人才共21位,打造了一支由学科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组成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人才梯队的总体实力显著提升,国际化特色不断彰显,影响力持续扩大。
双向赋能,主动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战略,聚焦国家最为关注的“大国重器”“文化强国”等战略领域,发挥美术人才优势,深化校政企合作,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模式,在国产大飞机驾驶舱显示字体设计、国产操作系统艺术设计、长沙地铁数字艺术馆设计、重大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2020年,学院研究团队与方正字库、华文字库、汉仪字库中国三大字库合作,开发了“方正俊黑体大字库”“汉仪霸蛮体大字库”等多套具有全国影响的汉字大字库,不但构建了当代汉字字体设计研究体系与创新设计方法,还取得了优良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代表湖湘霸蛮精神的中国首款地方文化字体——汉仪霸蛮体,在2020ART POWER 100无界文旅论坛上正式发布亮相,较好地展现了抽象的湖湘人文风貌,让大众对湖湘精神产生了具体认知和浓厚兴趣。
2021年,学院研究团队克服学科壁垒、新冠疫情等重重困难,设计完成了我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驾驶舱显示字体,大大提升了飞行员信息读取的准确性和速度,为航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提高了国产大飞机的自主生产率、品牌辨识度和国际竞争力。该项目荣获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CIRP优秀项目,研究团队荣获“大飞机创新谷优秀合作伙伴”称号,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对此进行专题报道。2022-2024年,与中国商飞持续合作,推进“大飞机创新谷品牌”“大飞机多语种字体信息研究”“大飞机信息系统整体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航空专业赛暨第二届“大飞机”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二等奖、“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终审决赛特等奖等,多次实现学校在航空赛道上的新突破。
2021年,学院研究团队设计的全国首家地铁艺术馆——长沙地铁数字艺术馆一经建成,很快就成为长沙新的城市形象标志和网红打卡点。该艺术馆以地铁溁湾镇站2000平方米换乘空间为基础,通过6个大型立体LED艺术装置,将动态影像、感应装置融入地铁空间,让原本普通的地铁通勤空间变身为充满科技感和潮流感的艺术空间。该项目至2024年已举办各类主题展览60余次,获评长沙市委宣传部十大外宣项目,获得美国建筑大师荣誉提名奖、美国MUSE设计白金奖、德国IF设计奖、柏林设计大赛银奖等重要奖励。湖南卫视制作的迎接党的二十大纪录片《岁月》的第三集《地下星城》中对其进行了长篇报道。
2022年,我校与国防科技大学、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国产自主操作系统艺术设计重点实验室”。2023年7月,由学院团队承担艺术设计的我国首个开源计算机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正式发布,其相关成果“麒麟操作系统桌面环境设计”荣获英国伦敦设计大赛金奖,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院坚持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产学研模式,加速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质量、服务和文化内涵。2023年以来,学校面向AIGC发展热点,由国际人工智能专家黄建龙教授牵头,建立了“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截至2024年,美术学院先后与中国商飞、国防科大、万兴科技、马栏山文创园等单位合作建立了15家产学研基地,其中湖南汉字文化与艺术研究基地、湖南公共美育社科普及基地等6家入选省级研创基地。
与此同时,后湖国际艺术园在学院朱训德、段江华等知名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前后吸纳建设总投资达30亿元,建成文化艺术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已成为中部规模最大的国际化艺术园区。艺术园吸纳了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中建国际产业园等一批知名机构与企业入驻,为学校师生提供了1.5万平方米的创作与展览场所,共同举办国际国内重要展览20余次,共同打造了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守正创新,匠心打造高质量精品力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学院坚持“为国家、为时代而创作”的理念,充分运用学科资源优势,立足中华大地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涵,用艺术的笔墨描绘祖国的大美山河,用极致的匠心营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图谱,用心用情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时代和人民立传,打造了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2019年,王奋英教授历经两年时间深扎湘西,创作反映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战略的作品《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支持。2020年12月,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代表国家官方永久收藏。同时,王奋英教授还创作了《苗寨温暖——总书记与十八洞村的情缘》《苗寨春风》《凤归巢》等多幅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作品,不但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艺术作品主题创作展”一等奖等重要奖励,还入选了中宣部、中国美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举办的一系列高规格展览。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典上,由李少波教授团队设计的湖南彩车“潇湘今朝”驶过天安门城楼,代表7300万湖湘儿女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学校和李少波本人分别获得由省委授予的国庆70周年湖南彩车工作“设计创新奖”与“先进个人奖”。
2022年,王金石教授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创作了巨幅山水作品《张家界》,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23年10月,王金石教授领衔的 “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是湖南省近年来在北京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一次山水画展,展出了7幅长卷和35件精品,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山水湖南的风光之美、文化之美、时代之美。
2021年7月1日,在建党百年大庆之际,谭建明教授作为核心创作成员参与创作的大型群雕《伟业》,在建党百年庆典仪式上展出,并永久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门西侧。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领导对谭建明的创作能力和工作精神给予高度认可。
因勇救落水儿童而被广泛称颂的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段江华教授,于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大庆之际,两次受邀赴天安门广场现场参加庆祝大会,并携献礼作品《天脉·文明之光》《革命圣地》参展。其中,《革命圣地》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收藏。
培根铸魂,大力培养高素质青年英才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美育传统,积极响应时代呼唤,聚焦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广泛动员学生走进城市中心、田间地头、乡村学校、边陲腹地等,通过开展“馆校跨学科美育联动成果展”“美育进乡村”和共建“美育教学研究基地”等美育实践活动,传播美的种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3年,多学科交叉融合、馆校合作的美育联动成果展在长沙博物馆隆重开幕,不仅展示了美术学院与长沙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美育课程设计成果,更探索出一条馆校跨学科联动育人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师生团队承担的“浏阳双江村段江华乡村美育基地整体设计”项目,通过数字化的项目策划、整体包装、形象设计、IP设计,打造了“从此浏阳河”文化IP,一举将段江华乡村美育基地建设为国际化的乡村美育示范区。
近年来,学生创作的思政主题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战疫命题微博赛一等奖等全国性学科竞赛奖励50余项。同时,学院派出师生150余人次赴湘西、云南、贵州等地支援地方美术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用手中的画笔点亮乡村孩子们求知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院美术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为90%左右,不仅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和谷歌集团、五角设计等国际一线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更为湖南的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在同类学科专业中具有显著优势,得到了行业与社会的高度认可。
新征程激发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向未来,美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紧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目标,发挥教师教育和美术学科优势,努力创作更多书写、记录祖国发展历程的艺术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创作人才和大国良师,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