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湘西的优势资源,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在湘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能够真正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这一生态目标,为提升湘西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引擎。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湖南省人民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成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当前,湘西应进一步发挥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的自然景观四大品牌优势,发展多层次、多视角的生态、休闲、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精心打造以凤凰为龙头、吉首为中心、猛洞河-吉首-凤凰三点一线的“神秘湘西游”品牌,推动湘西旅游文化产业实现量的突破、质的飞跃。
一是在凤凰古城持续推出“写凤凰、画凤凰、拍凤凰、歌凤凰”系列项目,举办中国凤凰民族艺术节、从文文化节、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大奖赛、苗族银饰文化节等活动,聚力打造“凤凰文化”品牌;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特色经营,发展山地民族绿色食品产业,加工出口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和民族医药,组织开展“唱、写、画、拍、演、游湘西”系列文化活动。重点建设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村、黄永玉民族艺术博物馆、国家民俗学展览馆,整理制作一批国家文化艺术节目,发展一批以生产民族文化商品为主的艺术产业;三是深化对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红色研学,推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艺表演、民族民间工艺、文化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艺术演出产业
淳朴的民族风情、多样的民族艺术、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族饮食构成了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应依托这些资源拓展文艺演出市场。
一方面,整合湘西州民族艺术资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演艺团体。可以省级民族歌舞团为依托,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湘西歌舞团、文艺职业学校为骨干,剧目创作为基础,扶持有活力、有特色的文艺团体。鼓励演艺团体挖掘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创作突出民族风情的精品剧目,并利用现代媒体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应打好民族体育牌。依托湘西民族特技体育资源,培育体育表演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娱乐市场和体育广告市场,以民族体育消费为导向,激活相关产业链。
大力发展红色影视制作产业
“吊脚楼里歌伴舞,小背篓里梦醉人”。近年来,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影视制作产业在湘西发展良好,电影《十八洞村》《茶缘》《惹巴拉女人》、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等影视作品屡创佳绩。当前,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利用好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从中挖掘影视题材,拍摄“叫好又叫座”的影视剧,大力宣传推介民族地区发展新风貌新成就。
一是发掘国家级影视题材,做好《土司王朝》《湘西三部曲》等影视剧的创作拍摄,宣传推广好优秀影视剧;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模式,全面开发各类民族文化资源,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打造新型文化产业;三是做大做强湘西地区广播电视、影视、动漫、网络文化和娱乐产业。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能更好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争取更大市场份额、拓展生存空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在地理关系、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人文风情、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具有较强共性,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地理单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可以高效助推这一区域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湘西地区文化产业集群中,应通过“壮大一批支柱产业、扶持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的“三批”发展战略,推动相关参与主体共享各种资源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发展效率。在扩大规模、建设大型文化集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中小文化企业具有周转快、适应性强、积极性高等优势,具有独特价值,应消除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歧视,降低其市场进入壁垒,鼓励其走“专业化、前沿化、特色化、创新化”之路,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价值。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金宝搏官方188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112/20211216091229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