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个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城市,车水马龙的五一广场有行人络绎不绝的太平老街,但是,走上不远的距离,就会发现另一条青石板巷——都正街。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游客,身着汉服的行人闲适而又恬淡,时不时还可以停下脚步逗一下路边的猫狗。
岁月沉积历史,时光凝聚沧桑。文夕大火的烟尘散去后,浴火重生的都正街蹒跚着从黑白照片的时代走到了现在长沙的霓虹闪烁和鳞次栉比,却依然保持着它的古朴和情怀。老城记忆,历久弥新,青砖不语,默默承载着无数以往和如今的足迹。
每一轮朝阳都是新的诗歌,都正街屹立于此,目送着时代的浪潮不断翻涌,它的变与不变之中,自有一份浪漫。
一条街,携卷百年变化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每每老长沙的歌谣飘在耳畔,过往的热闹与喧嚣似乎就能穿越时光与人海重现眼前。
秋日的阳光不偏袒地眷顾着长沙的每个角落,在时光驻足的都正街里,深棕的房瓦与深绿的植被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金箔。虽说是一条老街,但是都正街绝不是老气横秋或者灰暗阴沉。都正街的沉积在内里,它的外表活泼而灿烂。
古色古香的街道之上,现代的商铺穿插于其中却无任何违和之感,无论是质朴如酒家,抑或是现代如奶茶店,清一色的木门将新与旧的气息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从结伴而游的青年到闲聊休憩的老人,都正街的每一位访客都乐在其中。
这条坐落在天心阁后门处的街道在百年之后依旧保持着人来人往的烟火气,很难想象它曾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被毁于一旦。都正街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断壁残垣上建起了新的屋楼,2015年翻修一新的都正街,多了一份现代感却仍不失古朴的韵味,它的历史从这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坛酒,承载春华秋实
露珠在晴天里便有了阳光的味道,酒酿在花果中便有了自然的芬芳。老街有故事有酒,你愿意跟它走吗?
春风得意的状元郎不会抱着一缸好酒骑马走过,失意落魄的才子也不曾在这里醉卧街头,但酒永远可以是老城故事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酒馆的灯光是昏暗的,或许是故意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就好像回到了古时候用油灯照明的日子。每一样摆件都有岁月的痕迹,每一张桌子都在追寻过去的影子,都正街的老酒馆大多如此。约上三五好友聚集于此,酒里有光阴,话里有春秋。
年轻的酒家全然不是这样的,花果香气最是勾人,在老街的古朴醇厚的氛围里显出一抹别样的活力。酒是四季的礼物,更是自然的馈赠,它不会因为年轻忘记古老的传承。店里的每坛酒都有一个足够相称的名字,杨梅泡酸劲,桃花蜜甜醇,紫米酒微苦,一家店里就是一轮春夏秋冬。
都正街也许也是老长沙的那坛酒,它将漫长的岁月熬成历史的底蕴,将四季的轮回制成清冽的滋味,将老旧的坛瓷缀上年轻的颜色,在这里,静候知音。
一袭衣,流传华夏诗章
走进门,穿过水汽萦绕的小鱼塘,两排汉服静伫着等待它们的主人归来。各种款式和色调的汉服罗列,一针一线都是诗情画意,一丝一缕都是华夏风华。
老街与汉服的搭配并不新鲜,但当游人带着精致的服饰妆容,行走在青砖古道上,总仿佛是隔着千年时光,同那时的人们不期而遇。
“唐制很多齐腰和齐胸,宋制多长衫窄袖,明制常见立领窄袖……”,店里的人谈起自己喜爱的文化总是滔滔不绝的。都正街的氛围很好地包容了新与旧的浪潮,时光透镜将古朴与新潮聚焦在了一起。每一件汉服后面都埋藏着不同的灵魂,有些妖而不媚,有些柔而有骨,即使是同一件汉服,穿在不同人的身上又是别样的风采。
不仅是在店内,都正街的各个角落都可以见到许多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衣袖摆动,像是蝴蝶翩迁,顺着文化之风向前飞去。
一座馆,传承技艺匠心
精致的艺术品不仅可以在能工巧匠的手里熠熠生辉,同样也可以在普通人的手里绽放出别样的生机。在都正街中也不乏一些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的手作体验馆。
茶艺,绘画,洞箫,印章……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动手制作,每一次的凝神,每一次的对视,加深的是对相互的理解。当一件物什诞生的每一个流程中都渗透入了人的巧思与期许,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承载着制作者的初心与文化的精魂。
无论是带领手工制作的老师,还是前来学习的学生,都是以年轻人居多,这些年轻的力量自天南地北而来,汇聚在这古老的都正街,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些历经了时光的筛选而从未褪色的文化技艺。
与其说是都正街为这些技艺提供了一处文化宝地,倒不如说都正街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的纪念馆,人来人往,春去秋来,人们因历史慕名而来,留下历史扬长而去。
时光落下了最长情的告白,春光里的暗香散去,夏夜里的星斗黯去,秋风里的歌声褪去,冬雪里的暖烟淡去,四季之景往复变化,而古韵像是年轮周期生长。一代代人的故事和情怀成就了都正街,旧时的都正街用“天下都正”四个字承载了过往的美好愿景,今时的都正街则借着年轻的力量承担起文化的厚重和全新的历史责任。
新生的太阳和旧日的余晖在一方小小的土地上碰撞,而都正街一直都在这里,共存着古老的灵魂和全新的生命,年复一年,岁月流转,拥抱着明媚的春光与斑驳的秋阳。
(作者系我校文学院2019级学生)
编辑:黄林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