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任务是重构康德的论证,考察他既要自由、又要自然因果性的诉求是否成功,并且考察这种相容论在当代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中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在选材方面,只考察两种因果性的关系问题,不涉及自由的目的在自然中的实现问题,因而讨论的文本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不涉及《判断力批判》。在研究方法方面,力图将问题研究和文本研究结合起来。哲学史研究经常被批评为缺乏问题意识,钻故纸堆,但这种研究也可以有明确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不同于那些纯论证性的问题而已。本书试图直面康德的相容论相关的种种问题,将它们揭示出来,根据文本和其他资源进行解决,而不是脱离文本,另起炉灶。本书的写作偏向于分析风格,它遵循五条原则。第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拘泥于琐碎的文本考证,而是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基于对比解释难题的动机选择问题,希望能给人一种“哇,还真是个问题”的感觉。第二,观点明确。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明确给出观点,不模棱两可,让人搞不清立场,并且尽可能保持观点的一致性,不至于在这个章节这样主张,到了另一个章节又主张相反的观点。第三,概念清晰。不使用修辞,例如隐喻、反讽,直接给出字面意思,不用深究微言大义。当然,期间我尽量使用可读性更好的写法,而不是像个机器人在写作。第四,论证严密。但凡提出重要观点,都给出理由和证据来支持它,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些断言。第五,要有突出的结构意识。本书的各章之间、每一章的各节之间、每一节的各目之间,甚至是每一目的各段之间都具有合乎逻辑的关系,并且注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零散的章、节、目。简言之,问题、观点、概念和论证方面的原则都是为了让写作更明晰,结构意识则为了让全文具有整体的明晰性。特拉松当年批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举例太少,以至于书的篇幅虽然短了,但让人阅读的时间却长了。他说了句著名的话:“有些书如果不是如此简短的话,那将会简短得多。”康德却认为举例子虽然可以在章节的局部变得明晰,但妨碍了整体的明晰性,于是他怼回去说:“有些书如果不是如此明晰的话,那将会明晰得多。”这让我意识到整体的明晰性的重要性。我将通过对结构的编排尽可能做到这一点。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核心论证,第三部分是回应质疑。第一部分相当于康德相容论的准备工作,后两部分分别是相容论的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我将表明康德的论证是成功的,并且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分两章,依次是自然因果性和自由。讲到康德的因果观,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休谟,因而第一章的一个重点是康德对休谟因果观的继承与改造。另一个重点是康德在第二类比中对自然因果性的确立。第二章在康德有关自由的众多表述中考察自由的含义。两对自由是这一章的重点。一对是先验自由和任意自由,二者是同一个自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运用。虽然理论和实践领域使用的术语不同,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另一对是合法则的自由和自发的自由,它们由任意自由的歧义所致。这章还会处理一个难题,第一批判中先验辩证论和先验方法论有关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关系的论述究竟是否冲突。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第三章确立康德的相容论立场。由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他是否主张相容论成为一个问题。自由和自然因果性有四种可能关系,分别是相容、不相容、既相容又不相容、既不相容又不不相容。有趣的是,这四种关系都有文本依据,也都有人主张,因而引发难题。本章通过细致分析将康德确立为相容论者。第四章考察相容论的基础:先验观念论,回答三个子问题:其一,现象与物自身何以能够区分;其二,现象与物自身是何种区分,两个视角还是两个世界;其三,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在捍卫自由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第五章是本书重点,即重构康德相容论论证。这一章以第三个二律背反为契机,引出相容论问题,然后概括出康德两步走的解决思路,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和自由的现实性论证。在自由的可能性论证中,通过两个方面和两种品格的铺垫,概括出倒T模型。康德使用这一模型论证了自由和自然因果性不相冲突的可能性。而在自由的现实性论证中,他利用作为理性事实的道德律,反推出自由的现实性。在康德看来,两步走的解决方案实属无奈之举,假如可以一步到位就绝不会这么做。第三部分分三章,通过回应质疑的方式来反证康德相容论的合理性。第六章考察过度决定问题。同一个行动被自由因果性和自然因果性决定,因而它被过度决定了。由于自由看上去随附于自然因果性,因而它是多余的,光靠自然因果性就足以对行动提供解释。这给相容论带来毁灭性打击,它意味着康德所有拯救自由的工作都白费了。第七章考察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这是个经典的质疑,最早由与康德同时代的莱因霍尔德(C. L. Reinhold)提出。它是从合法则的自由引出来的。自由必须是合乎自律的,这样一来,他律行动成为不自由的,而不自由的行动不能追究责任,因而诸如杀人放火这类他律行动不能追究责任,这是很荒谬的。因此,合法则的自由会带来荒谬的结论。如何给他律行动归责成为急需回答的问题。第八章考察基于对比解释难题的三个质疑,它们都否认行动是自由的这一点。第一个质疑是动机选择问题。基于任意(Willkür)的绝对自发性,我们无法对它选择感性动机还是理性动机提供对比解释,也就是无法回答为什么选择一个动机而不是另一个动机的问题,因而这种选择是随机的,随机选择不自由,所以这里出现一个吊诡的问题,彰显自由的绝对自发性恰好变成了不自由。其他两个质疑分别是时机选择问题和纯粹机遇问题。它们的内容不同,但思路是相同的,由于给不出对比解释,因而行动是随机的和不自由的。所有这些质疑都针对自由,它们或者认为自由会带来不可接受的后果,或者认为自由是多余的,或者干脆否定行动的自由。因此,如果康德的相容论要成立,就必须认真回应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