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要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新书推荐 | 胡好:《康德的相容论》


    发布人:日期:2024-02-29

    出版信息

    书名:《康德的相容论》

    作者:胡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内容简介


    康德面临一个严峻的时代问题:如果机械论无效,自然科学怎么办?如果机械论有效,自由又怎么办?本书正是基于这个问题,考察康德如何调和机械论(自然因果性)和自由。本书认为,康德的基本策略是先确立自然因果性的有效性,然后拯救自由,后者又分为自由的可能性论证和自由的现实性论证。本书首先分析基本概念,其次重构核心论证,再次通过回应质疑巩固论证,最终得出结论:自然因果性是正确的,并且自由也是现实存在的。


    图片


    作者简介

    胡好,湖南株洲人,金宝搏官方18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系,入选金宝搏官方188“世承人才计划”。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曾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第一章 自然因果性概念

    第一节 休谟的因果观
    第二节 康德的因果观
    第三节 回应重要质疑

    第二章 自由概念

    第一节 理论自由和实践自由
    第二节 任意自由和意志自由
    第三节 跟其他自由的比较

    第二部分 核心论证

    第三章 相容论立场的确认

    第一节 相容性问题的困难
    第二节 相容论立场的辩护
    第三节 康德相容论的独特性

    第四章 先验观念论

    第一节 物自身与现象的区分理由
    第二节 物自身与现象的视角之分
    第三节 时间的先验观念性

    第五章 康德相容论的论证重构

    第一节 相容论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第二节 自由的可能性论证
    第三节 自由的现实性论证

    第三部分 回应质疑

    第六章 过度决定问题

    第一节 过度决定问题的缘起与实质
    第二节 韩林合的解决方案及其缺陷
    第三节 可允许的过度决定

    第七章 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

    第一节 归责问题的引入
    第二节 “拥有-实施”方案及其缺陷
    第三节 “客观-主观自律”及其缺陷
    第四节 理性的失职与意志的纵容

    第八章 对比解释难题

    第一节 对比解释难题的案例
    第二节 回应基于对比解释难题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片


    前言

    本书探讨的相容论是指自由和自然因果性(或因果决定论)的相容。康德为什么会提出相容论思想,这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康德哲学脱胎于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康德本人深受莱布尼茨影响。莱布尼茨提出人类理性的两大迷宫,其中之一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深深影响到康德。除此之外,他还受到其他人影响,比较重要的有休谟和牛顿。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打破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让他意识到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局限性。在当时大家都对休谟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康德敏锐地意识到休谟的怀疑论动摇了自然科学和机械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鼓舞了哲学家,人们纷纷接受了机械论。在这种思潮下,拉美利特、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认为人不过是部机器,其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自由意志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康德意识到自由在机械论的图景下陷入了危机。因此,康德面临一个时代问题:机械论无效怎么办,机械论有效又怎么办。于是他一方面积极回应休谟的怀疑论,建构先天必然的自然因果性,夯实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承认自然因果性的前提下拯救自由。这就是康德提出相容论的时代背景,他深深意识到相容论问题的紧迫性。
    自由和自然因果性的关系问题在康德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在写给克里斯蒂安·加尔弗的信中说道,“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的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这里的“第四个二律背反”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三个。从信中不难看出,自由和自然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如果联系到《判断力批判》,我们还会发现这个问题贯穿批判哲学体系的始终。
    相容论对康德来说既是紧迫的,也是重要的,但康德哲学中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有很多,我作为研究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呢?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我想弄清楚康德对自由和自然因果性的调和是否成功。然而在探讨过程中,我发现还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需要考察,比如康德有没有回答休谟的问题、任意和意志是什么关系、自由是什么意思、他对自由和自然因果性的调和算不算相容论,这些问题都是相容论的议题必须回答的。其次才是康德的论证。康德认为以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不区分现象和物自身,在同一种意义下调和自由和自然因果性,因而陷入二律背反,他主张通过区分现象和物自身进行调和。可是他从提出先验观念论的思想开始就遭到大家的批评,于是如下几个问题必须回答:现象和物自身何以能够区分、它们是何种区分,两个世界还是两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这一区分用来调和自由和自然因果性是否成功。许多研究者急于利用当代的理论资源替康德辩护,然后陷入到各种各样的争论之中,我们随处可见这个理论那个理论,却渐渐看不到康德本人的辩护,似乎他的辩护已经过时了,不值一提。我的意图是在相容论问题的观照下,回归康德的文本,看看他能否将自由拯救出来。没有人会否认康德思想的深邃,而相容论正是他面对的问题,我相信他本人的解决值得期待。或许它不是非常完美,但至少会带来一些启发。这正是我研究这个主题的第二个原因,考察康德相容论的当代价值。我们常说哲学的特点是往回看,回到以往的哲学家那里寻找思想资源。那么,我想追问的是,康德的相容论能在当代自由意志问题的探讨中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尽管这不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关于这一主题,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在此我只简述哈德森(Hud Hudson)、伍德(Allen Wood)和宫睿的作品,因为他们都写了题为《康德的相容论》的著作或论文,其他的成果将在后文中具体引述。哈德森的著作除了序言还有四章,重点是第一章(原书第二章)有关康德相容论的部分。他不满足于单纯的文本研究,而是借用戴维森(Donald Davidson)的异常一元论来替康德辩护。他认为康德的先验自由和自然因果性之间既是个例-个例同一性(token-token identity)、又是类型-类型不可还原性(type-type irreducibility)的关系,因而二者能够相容,而且这种新的解读“能够最好地容纳康德文本中传统的、有问题的段落。”哈德森几乎抛开了所有康德本人进行论证的文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辩证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部分的第九节和《实践理性批判》的重要段落,所以严格说来,这是种“康德式”的相容论,而不是“康德”的相容论。我不知道哈德森的方案能否解决相容论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康德的方案就能够解决,为什么还要诉诸别的方案?如果不去根据文本重构康德的论证,又如何知道他的论证能否解决?
    伍德的论文基于康德的文本展开,这是我们研究康德的相容论无法绕开的一篇论文。他认为康德在论证自由的可能性时,不必证明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是正确的,只需要表明反对者无法证伪自由。并且,他主张康德从两种立场的角度调和自由和自然因果性,“作为经验性品格的结果,我们的行动被自然原因决定,因而是不自由的。但作为我们的理知品格的结果,同一些行动却可能被先验地自由原因产生”,因而是自由的。所以,同一些行动在一种立场上是被自然因果性决定的,在另一种立场上却是自由的,二者并不冲突。接着他提出两个子问题:其一,如果自然原因能够决定我们的行动,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具有绝对自发性的能力;其二,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在原则上都能被精确预测,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具有本来不这么做的能力?他诉诸自然因果性是理知因果性的结果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而诉诸无时间的能动性能够敞开某个特定的可能世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伍德对论证的重构和对质疑的回应都极具启发,很多地方我都非常赞同。宫睿的论文也很重要。他涉及到“自行开始”“无时间性”“做另外的事情的能力”“归责”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并且诉诸两种品格来解决相容性问题。自然因果性是经验性品格,自由因果性是理知品格,由于经验性品格是理知品格的感性图型,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因而二者是相容的。在我看来,伍德的“两种立场”和宫睿的“两种品格”各抓住了康德相容论的一个侧面,但都不够全面,它们合起来可以建构一个倒T模型。倒T模型才反映康德相容论的全貌。



    本书的任务是重构康德的论证,考察他既要自由、又要自然因果性的诉求是否成功,并且考察这种相容论在当代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中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在选材方面,只考察两种因果性的关系问题,不涉及自由的目的在自然中的实现问题,因而讨论的文本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不涉及《判断力批判》。在研究方法方面,力图将问题研究和文本研究结合起来。哲学史研究经常被批评为缺乏问题意识,钻故纸堆,但这种研究也可以有明确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不同于那些纯论证性的问题而已。本书试图直面康德的相容论相关的种种问题,将它们揭示出来,根据文本和其他资源进行解决,而不是脱离文本,另起炉灶。
    本书的写作偏向于分析风格,它遵循五条原则。第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拘泥于琐碎的文本考证,而是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基于对比解释难题的动机选择问题,希望能给人一种“哇,还真是个问题”的感觉。第二,观点明确。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明确给出观点,不模棱两可,让人搞不清立场,并且尽可能保持观点的一致性,不至于在这个章节这样主张,到了另一个章节又主张相反的观点。第三,概念清晰。不使用修辞,例如隐喻、反讽,直接给出字面意思,不用深究微言大义。当然,期间我尽量使用可读性更好的写法,而不是像个机器人在写作。第四,论证严密。但凡提出重要观点,都给出理由和证据来支持它,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些断言。第五,要有突出的结构意识。本书的各章之间、每一章的各节之间、每一节的各目之间,甚至是每一目的各段之间都具有合乎逻辑的关系,并且注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零散的章、节、目。简言之,问题、观点、概念和论证方面的原则都是为了让写作更明晰,结构意识则为了让全文具有整体的明晰性。特拉松当年批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举例太少,以至于书的篇幅虽然短了,但让人阅读的时间却长了。他说了句著名的话:“有些书如果不是如此简短的话,那将会简短得多。”康德却认为举例子虽然可以在章节的局部变得明晰,但妨碍了整体的明晰性,于是他怼回去说:“有些书如果不是如此明晰的话,那将会明晰得多。”这让我意识到整体的明晰性的重要性。我将通过对结构的编排尽可能做到这一点。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核心论证,第三部分是回应质疑。第一部分相当于康德相容论的准备工作,后两部分分别是相容论的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我将表明康德的论证是成功的,并且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分两章,依次是自然因果性和自由。讲到康德的因果观,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休谟,因而第一章的一个重点是康德对休谟因果观的继承与改造。另一个重点是康德在第二类比中对自然因果性的确立。第二章在康德有关自由的众多表述中考察自由的含义。两对自由是这一章的重点。一对是先验自由和任意自由,二者是同一个自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运用。虽然理论和实践领域使用的术语不同,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另一对是合法则的自由和自发的自由,它们由任意自由的歧义所致。这章还会处理一个难题,第一批判中先验辩证论和先验方法论有关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关系的论述究竟是否冲突。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第三章确立康德的相容论立场。由于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他是否主张相容论成为一个问题。自由和自然因果性有四种可能关系,分别是相容、不相容、既相容又不相容、既不相容又不不相容。有趣的是,这四种关系都有文本依据,也都有人主张,因而引发难题。本章通过细致分析将康德确立为相容论者。第四章考察相容论的基础:先验观念论,回答三个子问题:其一,现象与物自身何以能够区分;其二,现象与物自身是何种区分,两个视角还是两个世界;其三,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在捍卫自由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第五章是本书重点,即重构康德相容论论证。这一章以第三个二律背反为契机,引出相容论问题,然后概括出康德两步走的解决思路,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和自由的现实性论证。在自由的可能性论证中,通过两个方面和两种品格的铺垫,概括出倒T模型。康德使用这一模型论证了自由和自然因果性不相冲突的可能性。而在自由的现实性论证中,他利用作为理性事实的道德律,反推出自由的现实性。在康德看来,两步走的解决方案实属无奈之举,假如可以一步到位就绝不会这么做。
    第三部分分三章,通过回应质疑的方式来反证康德相容论的合理性。第六章考察过度决定问题。同一个行动被自由因果性和自然因果性决定,因而它被过度决定了。由于自由看上去随附于自然因果性,因而它是多余的,光靠自然因果性就足以对行动提供解释。这给相容论带来毁灭性打击,它意味着康德所有拯救自由的工作都白费了。第七章考察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这是个经典的质疑,最早由与康德同时代的莱因霍尔德(C. L. Reinhold)提出。它是从合法则的自由引出来的。自由必须是合乎自律的,这样一来,他律行动成为不自由的,而不自由的行动不能追究责任,因而诸如杀人放火这类他律行动不能追究责任,这是很荒谬的。因此,合法则的自由会带来荒谬的结论。如何给他律行动归责成为急需回答的问题。第八章考察基于对比解释难题的三个质疑,它们都否认行动是自由的这一点。第一个质疑是动机选择问题。基于任意(Willkür)的绝对自发性,我们无法对它选择感性动机还是理性动机提供对比解释,也就是无法回答为什么选择一个动机而不是另一个动机的问题,因而这种选择是随机的,随机选择不自由,所以这里出现一个吊诡的问题,彰显自由的绝对自发性恰好变成了不自由。其他两个质疑分别是时机选择问题和纯粹机遇问题。它们的内容不同,但思路是相同的,由于给不出对比解释,因而行动是随机的和不自由的。所有这些质疑都针对自由,它们或者认为自由会带来不可接受的后果,或者认为自由是多余的,或者干脆否定行动的自由。因此,如果康德的相容论要成立,就必须认真回应它们。

    供稿:办公室

    一审:王伊帆

    二审:文贤庆

    三审:向玉乔


    上一条:文贤庆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

    下一条:王泽应在《哲学动态》发表文章

    【关闭】 打印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