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金宝搏官方188机关党委! 今天是: 金宝搏官方188首页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 正文

    【湖南日报】沈贤岚:推进贫困治理综合化改革 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发布人:日期:2020-09-10 09:40浏览数: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后,我国将总体进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新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终结,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仍然任重道远,只有在“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贫困治理的综合化改革,才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完善前后衔接的贫困治理政策体系。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主要依托于行政首长负责制、结对帮扶制和工作队驻村等方式,通过行政手段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源、集中上马大批项目用于扶贫,这种贫困治理模式迅速改变了贫困地区面貌,保障了全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央提出了“四个不摘”要求。事实上,贫困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贫困监测户、边缘户以及因为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新增的贫困人口都需要持续帮扶,贫困治理向常态化转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构建前后衔接的扶贫政策体系,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对相对贫困群体和新增的贫困人群采取帮扶举措,确保贫困治理长期有效。


    构建城乡一体的贫困治理格局。在我国现行贫困治理格局中,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都在农村,对城市贫困人口和城乡之间流动性贫困人口关注较少。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33.7 万人,占全国低保总人数的19%。在新的贫困治理格局中,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改变原有的城乡扶贫二元战略框架、以农村开发式扶贫为主导的路径,规划“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一体化扶贫战略,努力构建全面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保、教育、医疗等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探索协同高效的贫困治理模式。当前我国贫困治理采取的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模式,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这种跨越部门利益的领导协调机制有效调动了各方资源,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时由于各部门都有其业务范畴和不同发展目标,也导致职能交叉、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阻碍了脱贫攻坚力量的整合。随着后脱贫时代到来,贫困治理必须有效整合和综合运用法律、民政、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资源,努力构建主管部门负主责、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贫困治理共同体,形成管理更加顺畅、力量更加凝聚、效率更加高的协同治理机制和良好氛围。


    优化持续精准的扶贫产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近年来,少数地方在扶贫产业发展上急功近利,导致产业发展成效并不显著。比如两广地区扶贫荔枝、华北地区扶贫大蒜、西北地区扶贫苹果滞销等消息屡屡见诸报端,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客观上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效。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行业优势、地理标志、特色文化等因素,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确定“十四五”期间各地区主导产业。同时建立跨行业、地区对扶贫产业进行统筹的有效机制,完善扶贫产业数据库,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判,使政府在营造长期稳定的扶贫产业制度环境方面更加“有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金宝搏官方188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0-09/10/content_1472338.htm?div=-1

    上一条:【光明日报】田野: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本源

    下一条:【人民日报】粟用湘: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思想纵横)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