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各地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各类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处处洋溢着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江苏盐城响水非遗新春展如期举行,数百名演出人员身着节日盛装,踏着欢快的节拍,献上金龙腾跃、腰鼓齐响、秧歌起舞、花船摇曳等精彩节目。在湖北咸宁通山县江源村,一条由175节板凳组成、长达369米的“火龙”在村中“巡游”,龙年喜庆的氛围拉满。学子们也在寒假中贴近传统文化。寒假期间,各地各校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天津市为学生举办了剪纸迎春作品展,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举行了龙风筝专题展,“三点半博物馆”走进了南昌市育新学校,西北大学寒假社会实践队调研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叫叫”……
传统文化“唱主角”,唱出了浓浓的年味。近年来,很多几乎消失的民俗礼仪渐渐热了起来,关注节气的多了、贴春联的也多了。很多传承千百年却一度遭遇生存危机的手工技艺又受到了重视。家长们也乐于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经典,一时间练书法的人多了起来,学习传统乐器的也多了起来。传统文化元素甚至受到时尚界追捧,汉服、旗袍流行了起来,“国潮”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这些现象的背后无疑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个缩影,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活”出了新的风采,也不断地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时代在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越来越凸显,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滋润着青少年的灵魂。一代代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并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关系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来源,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包含着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青少年,有利于青少年认知世界、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实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青少年可以在古人构建的诗词王国中感知家国大义,培育坚忍不拔、昂扬向上的品质,涵养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文化的繁荣昌盛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自信,没有文化和国家的繁荣兴盛以及民族的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没有自立的民族,也就不可能自强。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青少年应该积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2024年龙年春晚创演秀《年锦》,从中国传统纹样到年锦,不仅向我们呈现出了传统纹样之美、传统织绣之美和汉、唐、宋、明的华服之美,也向我们传递了中华民族服饰变迁的历史、礼仪风韵变化的历史和生活变迁的历史。青少年不仅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浪漫,而且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永恒神韵。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历史是人书写的历史,文化和历史的价值都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自信和传统的赓续都依赖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塑造。过年期间,走进天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欢乐喜庆图案,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走进广东潮汕,一人舞头,一人舞尾,人们通过“舞狮”扮演吉祥瑞物驱邪避害;走进江苏泰州,一桶铁汁,一个花棒,人们通过“打铁花”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它不但展示了“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中国式浪漫审美,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勇敢与胆略。刚健自强、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在实践生活中活出来的精气神。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当今时代,中国青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我们要善于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有中国心、民族魂的时代新人,勇担历史使命、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地用奋斗的青春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书写民族与国家的华章。
(作者系金宝搏官方188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道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2/20/content_63537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