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女工青工> 女性风采> 正文

杨晓红:孜孜不倦 同筑一个树达梦

发布人:日期:2016-10-21 00:00:00浏览数:

推开树达学院401办公室大门,一台硕大的复印机映入眼帘,旁边堆着一叠厚厚的档案袋,墙角的书柜里排列着满柜的文件夹,各式的印章在办公桌上依次整齐摆开,远处的电脑屏幕泛着醒目的荧光,背对着我们的杨晓红老师回头朝我们莞尔一笑。

对树达学院档案室负责人杨晓红的采访就是这样开始的。

半世情缘系树达

“我1980年来到这里,当时住的地方正是现在的树达楼的位置,那时候还是栋1953年盖起的四层高的红砖房。我父母都是师大的职工,我从小就在这个院子里长大,树达成立时我就在这边工作,后来我结婚生子也都在这里……”从1980年开始,杨晓红已经在树达生活工作三十多个年头。

树达学院刚成立时,杨晓红主要负责图书馆的工作;2003年,杨晓红赴日本进修一年;2009年因工作需要调往院办档案室,工作至今。树达学院的前身是老教育学院,经历了教育学院的拆迁与树达学院的兴建的杨晓红,这里一草一木的变化都看在眼里:“亲戚朋友来我家都说这边变化太大了,现在变得跟花园一样。校园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环境很好,老教职工住得很舒服。”

对杨晓红而言,树达学院不只是她工作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家园。

爱岗敬业心念恩

学院档案系统的管理工作包括分编、输机、数据统计,为留学或参军的学生办理手续,管理院章、整理档案室资料等等……工作繁杂在意想之中,难能可贵的是,杨晓红以一己之力做好了档案室的工作。这些年间,学生助理的面孔不断变换,杨晓红辛勤坚守依然如故。

2003年在日本进修期间,杨晓红被日本人工作中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深深感染,回国后,她把在日本所学到的一一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对杨晓红有莫大影响的,还有昔日的同事王教授。2009年至2010年,杨晓红同王教授共事一年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教授了。共事期间,我们一边学一边做研究,写了10多篇关于档案管理的文章,并且一起出书。他毫无保留的对我进行指导,让我至今都很感激。”不仅如此,在工作态度上,杨晓红也得到很大启发:“家里有事一般不请假;为了尽量不让学生来回跑,我离开办公室都会留言何时能回,留下联系电话……这些都是我从王教授身上学的。”

“档案室的工作很琐碎,但必须做得细致、做得精。有时候给申请留学的学生文件上盖个院章,颜色太淡或者稍有倾斜,我都会重新打印再盖。这毕竟代表一个学院的形象,应该要端端正正。”杨晓红把自己的工作定义为服务岗位:“我觉得应该对得起自己的工作,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言传身教青胜于蓝

女儿刚上大一时,杨晓红就被社区评为“五好母亲”。谈到女儿,她眼里透着满满的幸福:“女儿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她平时很独立,学习也很刻苦,让我很放心。前两天还给我发来了她在学校的照片。

因为工作的原因,即使是在女儿高考期间,杨晓红也常常很晚回家,但女儿从不抱怨。“工作忙,女儿也能够理解”,杨晓红的言传身教让女儿也有了好习惯:“她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处理,做事细致,对自己要求也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晓红的女儿现在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双语播音专业学习。

筑梦孜孜不倦

带领记者参观档案储藏室时,杨老师说:“从2001年开始收集资料,到现在档案柜已经填充得差不多了。”每一天,杨老师都要通过墙角的仪器测试温湿度,做记录,总结规律,保证保存纸质档案的适宜环境。

一柜柜整齐排列的档案夹,不仅是记录着树达这些年的成长与发展,也见证着杨晓红在树达学院的每一寸耕耘。

从1953年的红砖房,到现代化的树达楼,像杨晓红一样的树达人们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候。一年年,学生从稚嫩青涩的新生成长为独立理性的毕业生,树达学院前进的步伐也因此变得更加矫健有力。树达的成长,是最美的树达人为之添砖加瓦的历程。

最美树达人杨晓红孜孜不倦,同筑一个树达梦,筑起美丽树达院。

Baidu
map